[貓心小語:好的依附,是安定整個社會的力量]
#喜歡請自行分享
誠如各位讀者所知,我撰寫依附理論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了,我在文章中不斷提到,一段好的依附關係,來自於能夠讓一個小嬰兒在受到威脅而開啟依附系統線、進入戰或逃或僵直狀態、陷入負面情緒時,獲得照顧者的安撫,使得小嬰兒得以獲得情緒上的舒緩,回到平靜的安全感之中。
.
要做到這一點,照顧者需要滿足「在威脅出現時『適時出現(Available)』」、「『敏感覺察(Sensitive)』到小嬰兒受到的威脅是什麼」,並「進而『給予支持(Supportive)』,無論是物理上的支持或心理上的支持」。
.
照顧者並不需要成為一個完美的照顧者,只要是一個夠好(Good Enough)的照顧者就可以了。
.
當一個小嬰兒不斷重複獲得這樣的情緒舒緩之後,他便能逐漸獲得安撫自己的能力,獨自面對來自外在的威脅,能夠冷靜下來想出辦法解決問題,帶給自己與周遭的人安定的感受。
.
然而,依附絕對不只如此而已。對小孩子而言,他們內化的是看待世界的方式,也就是說,一個人是否容易神經質、情緒是否穩定,除了基因之外,依附佔了很大的一部分。
.
Bowlby說過,依附終其一生的在影響著我們。因此,我認為,依附必然也會影響著我們長大之後,面對社會的方式。
.
當社會上出現一個重大事件,比如說北捷殺人案,比如說馬來西亞女大生遭隨機殺害的案件,這些重大事件都會引起社會沸沸揚揚的聲音。在這個時候,一個人越是缺乏好的依附照顧,進而越是缺乏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,就越容易受到外界的波動而變得恐慌不安,許多情緒在這個時候便翻騰了起來。
.
然而,如果這個時候,社會上能夠「適時出現」一些聲音、一些行動,讓人們的恐慌感得以被「敏感覺察」,並接受到這些聲音與行動而獲得「給予支持」,相信這樣的過程必能讓社會獲得極大的安定感。
.
事實上,這個社會有許多人在做這樣子的事情:例如 #陳時中 部長從疫情爆發以來不斷坐鎮指揮中心,減緩人民對於疫情的恐慌、許多重大事件發生時, #呂秋遠 律師都會在他的臉書發表言論,讓人們得以恢復理性的思考,降低情緒的衝擊。
.
Pansci 泛科學 、 女人迷 womany 、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等許多網路媒體平台的作家,以及許多能夠安定人心的廣播頻道的來賓,舉凡我所認識的 海苔熊 學長、女人迷主編 柯采岑Audrey、泛科學知識長 鄭國威 、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 戴伸峰、哇塞心理學的總編輯 蔡宇哲教授、隱居山林的著名社會心理學教授 #林以正 等等,在做的也都是這樣的事情。
.
在面對社會集體的恐慌,我們需要的是這些「適時出現」的安定力量,「敏感覺察」社會上的動盪來源,並透過書寫、演講、廣播、電視劇、心理諮詢……等方式,對整個社會「給予支持」。
.
依附,就是我們所生活的全世界。既然成長的過程透過依附形塑了我們的世界觀,那麼這些力量,便是重塑這個社會中那些不安全感的力量。
.
希望我的文章,也能帶給社會這樣的力量。
.
圖:貓心
MD:王心怡
文字:風忱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aeolian_de/
#依附 #適時出現 #敏感覺察 #給予支持